4月2日,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全面加征 “對等關稅”,對中國光伏、鋰電等可再生能源產品實施高額關稅壁壘。
01鋰電池出口:份額高但挑戰(zhàn)加劇
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(yè)協會數據顯示,2024 年,我國鋰離子電池累積出口額為 611.21 億美元。其中,美國是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第一大市場,出口金額為 153.15 億美元,同比增長 13%,占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的 25%,占比較 2023 年提高 4.2 個百分點 。美國已連續(xù)多年成為中國鋰電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。
在電池供應結構方面,松下和 LG 新能源是美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,分別占據 27% 和 25% 的份額。寧德時代在美動力裝機量在 2024 年為 14GWh,市場占比已下降至 12%,對應動力電池直接 / 間接出口美國約 18GWh。值得注意的是,除寧德時代外,其他主要電池企業(yè)均在美國本土設有產能,并享受美國《通脹削減法案》(IRA)的補貼,其銷售端不受此次對等關稅的直接沖擊。
在關稅與補貼的雙重作用下,美國本土制造電池在成本效益上更具優(yōu)勢。目前,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動力電池關稅構成復雜,包含 3.4% 的基礎關稅、301 條款加征的 25%、年初兩次累計加征的 20% 以及此次新增的 34% 對等關稅,總計高達 82.4%。以三元電芯出口 FOB 價 0.4 元 /wh 計算,抵達美國后的價格預計漲至 0.75 - 0.8 元 /wh,相比之下,美國本土制造電池不僅免受高額關稅,還能享受 10% 的制造補貼,并且終端汽車每輛可獲 7500 美金補貼,這使得本土制造電池在市場上更具價格競爭力,也促使眾多廠商加速在北美地區(qū)建設工廠 。
02汽車出口:美國市場份額較小,新能源車出口可忽略不計
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,2021年,中國向美國的汽車出口額為 14.5 億美元,而到了 2023 年,這一數字縮減至 3.68 億美元,中國對美出口汽車銷售額在不斷減少。2024 年,美國市場約占中國汽車總出口的 2%,僅占中國汽車總銷量的 0.4%。
在新能源車領域,中國向美國的出口規(guī)模更是微小。據中國海關數據,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對美國出口1.25萬輛,同比減少16.2%,占國內乘用車出口量僅為 0.3%。在2024 年第一季度,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對美國出口更是縮減,僅為2051輛。從數據來看,美國加征關稅對中國汽車整體出口影響相對有限,尤其是新能源汽車,本身出口美國的規(guī)模就極小。
03主流公司應對策略與產能布局
在主流鋰電企業(yè)中,動力鋰電企業(yè)直接出口美國的收入占比大多在 10% 以內,材料企業(yè)這一比例基本在 3% 以內。以汽車零部件企業(yè)為例,像浙江榮泰、斯菱股份等企業(yè),雖然北美收入占比較高,但因其產品在豁免名單內,且客戶采用 FOB 計價方式,關稅暫時由客戶承擔。同時,這些企業(yè)正加快在北美地區(qū)的基地建設,以進一步降低潛在風險,總體受關稅影響較為有限。
以寧德時代為例,其直接出口美國的收入占比小于 10%。2024 年,寧德時代直接與間接的動力和儲能出貨量合計在 60 - 70GWh,其中為特斯拉提供的儲能產品約 35GWh、動力產品約 10GWh,還有 5 - 10GWh 是跟隨國內系統集成商出口。一方面,關稅目前由客戶暫為承擔;另一方面,寧德時代積極拓展歐洲和新興市場的儲能業(yè)務,同時將配套特斯拉儲能的部分產能轉移至上海工廠,用于銷往非美國地區(qū),因此從整體出貨量來看,受此次關稅沖擊相對可控。
04穩(wěn)步推進北美產能建設
鋰電產業(yè)鏈上的主流公司在北美地區(qū)的產能建設正有序推進,預計在 2026 - 2027 年迎來集中投產。寧德時代與福特合作的 20GWh 產能預計在 2026 年落地,并且與特斯拉、通用等企業(yè)建立了技術授權合作模式;億緯鋰能參股的 10GWh 產能已開始產生技術授權收入。在材料領域,天賜材料、新宙邦、科達利等企業(yè)在美國的產能布局穩(wěn)步推進,預計 2027 年投產;恩捷股份的涂覆膜產能在 2025 年年初已開始投產一條生產線進行客戶驗證,預計 2027 年可實現批量供應 。
美國加征關稅對中國出口行業(yè)影響復雜,鋰電池行業(yè)因在美國市場份額高面臨較大挑戰(zhàn),汽車行業(yè)受直接影響較小。不同行業(yè)受影響程度各異,后續(xù)中國企業(yè)可能需在拓展新市場、提升產品競爭力、加強海外布局等方面發(fā)力,以應對這一局面。